"主要内容
2024年9月以来,国家多次对消费表态积极,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两会多次强调提振消费,并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出台《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本文我们将探讨作为消费市场重要组成的食品饮料行业将如何演化。
行业延续偏弱需求趋势,政策助力需求预期改善。2024年消费需求持续偏弱,食品价格小幅走弱,行业整体受益于上游原材料价格下行(如大豆、PET等),叠加2024年下半年国家出台货币与财政政策组合拳,2025年政策重心转向扩大内需,行业有望迎来景气拐点,消费需求弱复苏与成本端压力缓解共同支撑行业景气度修复。
子行业分化显著,健康化、高端化成为主要演进方向。乳品市场消费量继续回落,但牛奶产量连续六年增长后首次回调,2025年或将迎来行业拐点;低温鲜奶、奶酪等高附加值品类受益健康消费需求,长期空间较大。软饮料消费韧性较强,在食品饮料子行业中表现较好,功能性饮料、茶饮料赛道景气突出。啤酒市场存量竞争下高端化提速(精酿、低糖产品占比提升),叠加大麦、玻璃包材降价,利润弹性释放。休闲食品、调味品、预加工食品市场均处于市场整合阶段,龙头优势巩固。
"
2024年9月以来,增量财政、货币政策出台,国家多次对消费表态积极;同年12 月12 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排在了明年宏观经济九大重点任务第一位;2025年3月,两会再次强调提振消费为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经济政策的着力点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加快补上内需特别是消费短板,并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出台《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以增收减负提升消费能力,以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以优化消费环境增强消费意愿。
食品饮料行业[1]系消费市场的重要组成,人均食品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比重近年来稳定在18.30%左右。在社零整体增速放缓背景下,粮油及食品零售额仍保持较高增速。2024年我国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商品零售额为3.09万亿元,同比增长8.2%;其中粮油及食品、饮料、烟酒类商品零售额分别为2.17万亿元、0.32万亿元、0.62万亿元,同比增速分别增加4.7bp、-1.1bp、-4.9bp。
2024年我国CPI呈现小幅上涨态势,食品价格走弱。2024年12月我国CPI同比上涨0.1%,其中食品价格下降0.5%,非食品价格上涨0.2%,食用油、牛肉、羊肉、蛋类、鲜果价格降幅在3.5%-11.6%区间。
从上市公司数据来看,在需求偏弱的持续影响及部分行业供给过剩的综合下,食品饮料大众品市场延续此前收入增速的放缓趋势,2024年前三季度同比增速放缓至2.78%,收入增长空间收窄。2024年Q3食品饮料大众品多数子项毛利率较2023年抬升,主要受益于上游成本下降,PPI指数保持下行趋势增厚作为中游制造业的食品饮料大众品行业利润。
2024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增速仅为4.6%,同期,我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边际改善有限。受就业压力较大和居民收入增长持续承压等影响,2024年消费需求仍偏弱,社零总额同比增速明显放缓(2024年/3.5%、2023年/7.2%)。2025年1-2 月社消零售总额呈现温和修复,同比增长 4.0%。随着各项拉动消费的政策落地,国内消费需求有望逐步好转,食品饮料行业整体有望迎来景气拐点,但行业内部差异较大,在需求回升的共同预期下将分化出不同走势。
一、乳品
2024年以来,奶类消费市场延续回落态势,牛奶产量六年来首次下降,行业过剩产能有望逐步出清,2025年或将迎来原奶价格拐点,长期潜在市场空间仍较大
乳品市场呈现“两超多强”的竞争格局,近年行业收并购节奏放缓。我国乳制品市场参与者众多,呈现出少数全国性大乳企以及众多区域性中小乳企两级分化但又二者并存的状态,行业竞争尤为激烈。根据欧瑞国际数据,伊利、蒙牛两家行业龙头近年来市场份额稳中有增,2023年行业CR2为56%,光明、三元、新希望、天润乳业等区域性乳企处于第二梯队。目前,行业上下游绑定加深,各大乳品企业均自有农场或长期独家合作农场,但随着行业发展放缓,行业收并购节奏趋缓。
2024年以来,奶类消费市场延续回落态势,但长期空间仍存;牛奶产量连续六年增长后首次回调,2025年或将迎来价格拐点。以表观消费量计,2023年我国奶类消费总量同比下降1.0%;2024年前三季度,乳制品零售市场全渠道销售额同比下降1.8%。从乳品上市公司营业收入(SW乳品)来看,2017-2021年均为两位数增长,2022年起增速持续大幅下降,至2024年三季度为转负;受益于上游原奶价格下行,2024年前三季度利润同比基本持平。但长期来看,当前我国乳品人均消费量仍较低,2023年为41.3kg,仅为亚洲平均的一半。中国农业农村部预计,2031年人均乳品消费量将达到63.2公斤/年,乳品长期潜在市场空间仍较大。
供给端,受奶牛存栏量回升、单产水平提高等因素影响,2023年我国牛奶产量同比增长6.7%,连续第4个年头增幅超过6%;2024年牛奶产量六年来首次回调,同比下降2.8%,未来1-2年,随着上游牧业企业主动去产能,行业过剩产能有望逐步出清。本轮原奶周期自2021年9月至今,价格累计跌幅超25%,24年12月生鲜乳价格已经降至3.11元/公斤,是最近15年最低水平,随供需关系改善,2025年或将迎来价格拐点。奶价持续低迷或可部分缓解主要依赖外购奶源的乳企成本压力,但对于自有牧场奶源占比较高的乳企而言,养殖成本仍处较高水平,仍将受到一定负面影响。
乳品细分市场需求表现出现分化,发酵乳、乳粉等市场萎缩,低温鲜奶、奶酪等营养价值较高市场前景较好。发酵乳在液体乳中产量占比逐年下降,从2018年的33.60%降至2022年的23.19%,传统发酵乳多为低温型产品,较为依赖冷链,基本面向城市销售且几乎处于饱和状态;而常温型发酵乳无活菌成分,降低了消费者选择的积极性。乳粉产量中婴配粉占比超过50%,新生儿逐年减少导致其需求减少。低温鲜奶及奶酪的营养价值较高,随着人们收入水平和后疫情时代健康意识的提升,二者消费量有望提升。
二、软饮料
软饮料在食品饮料子行业中表现较好,行业需求回温较快,功能性饮料、茶饮料赛道景气突出,同时原材料成本回落,但景气赛道行业竞争或将加剧
软饮料消费韧性较强,需求回温较快。主流软饮料具备低价、高频且休闲属性较强特性,行业具有较强的抗周期属性,同时受益于户外出行增加以及部分功能性赛道高增,饮料行业整体保持较高景气度,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软饮料产量为1.75亿吨,同比增长4.1%,2024年1-9月软饮料产量同比增长6.0%。软饮料行业呈现行业竞争梯队明显、细分市场竞争加剧局面。2023年按零售额计软饮料行业CR5为42.6%,其中康师傅控股、农夫山泉、统一企业中国等综合性企业凭借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份额,在行业中占据领先地位,市占率保持相对稳定格局。从细分市场看,包装水、碳酸饮料等主流饮品大盘增量空间有限,无糖化、健康化发展趋势明显,功能性饮料、无糖茶等赛道引领行业高增长,相应细分领域处于增量市场状态,景气向上。目前能量饮料仍处于行业发展期,东鹏饮料2024年Q3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实现高增。茶饮料板块同样增长迅速,无糖茶行业在消费者健康意识提升下保持强劲增长势头,龙头企业纷纷加速布局无糖茶产品,从2024Q2数据来看,农夫山泉、康师傅、统一饮料茶饮料营收分别同比增长59.5%、13%、11.8%。而以动植物蛋白饮料为主赛道的承德露露、李子园、维维股份(维权)营收增长均不高。
从盈利端看,主要原材料成本回落,软饮料企业盈利能力得以改善。软饮料企业成本主要由原料、包装、生产及运输成本构成,其中PET、纸箱等成本约占30%,白糖成本约占10%。受益于原材料价格走弱,2023年行业利润合计503亿元,同比增长7.01%,2024年1-9月行业利润同比增长13%。2025年居民出行需求或将持续旺盛,软饮料行业景气度有望延续;但随着软饮料新品持续迭代,行业内的企业日益增加,无糖茶、功能饮料等细分行业竞争或将加剧。
三、啤酒
啤酒行业需求疲软趋势延续,主要厂商通过产品结构高端化提升单价寻求收益增加;原材料价格处于下行周期,为企业利润空间释放弹性,预期行业短期业绩平稳
近年来我国啤酒产量基本稳定,行业处于存量竞争市场。啤酒主要受众为中青年,随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于2013年达到峰值后,啤酒消费需求也随之下滑;同时受健康观念及消费习惯转变影响,近年来我国人均啤酒消费量也呈现下降趋势。我国啤酒产量于2013年见顶,2021年以来产量规模变化不大,2023年产量增速仅为0.18%;2024年1-10月规上啤酒企业产量同比下降1.8%。
啤酒行业为寡头垄断竞争市场,对下游终端有较强议价能力,行业结构升级延续。经过前期兼并重组,我国啤酒行业已形成稳定的五强格局,分别是百威亚太、华润啤酒、青岛啤酒、重庆啤酒和燕京啤酒(即“啤酒T5”),2023年啤酒T5企业的产量占全国规模以上啤酒企业全年总产量的97.30%,近年来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根据嘉世咨询数据,低端[2]啤酒销量占比从2019年的近六成下降至2023年的四成,而同期间高档及次高档啤酒销量占比由两成提升至超过三成。除传统的工业啤酒外,各大厂商也对精酿啤酒下注,百威啤酒收购了精酿啤酒商拳击猫、青岛啤酒推出经典1903等精酿品类产品、燕京啤酒推出了“燕京八景”“狮王世涛”等系列精酿啤酒;同时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升推动厂商在低糖低脂、无醇等赛道进行布局。
原材料价格处于下行周期,有利于啤酒企业利润释放。啤酒成本以大麦及玻璃等包材为主,主要原材料的价格波动对啤酒企业利润影响较大。全球经济疲软导致下游需求整体走弱,玉米、大麦等大宗商品价格下行,2024年大麦价格持续回落;同时,房地产行业需求减弱,玻璃价格震荡下行。预期2025年,啤酒行业需求延续疲软态势,产品结构升级延续,成本仍处下行周期,行业整体业绩平稳。
四、休闲食品
行业已进入微增市场,竞争加剧;量贩零食企业抢抓零食集合店渠道资源大幅扩张,龙头优势巩固
休闲食品市场规模增速放缓,行业供需两端分散,行业集中度较低。休闲食品包括糖果巧克力和蜜饯、种子及坚果炒货、香脆休闲食品、面包蛋糕和糕点、肉制品及水产动物制品、饼干、调味面制品、休闲蔬菜制品、休闲豆干制品等,种类繁多。行业发展与经济情况高度相关,近年增速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放缓而围绕2%低位波动,行业竞争加剧,根据艾媒咨询的数据,2023年中国休闲食品行业市场规模为11,804亿元。由于休闲食品需求多样性、产品种类丰富,加之行业门槛较低,使得我国休闲食品市场的竞争格局较为分散,根据欧睿国际2024年数据,我国零食行业CR5约为16.5%,远低于日(28.8%)、美(48.5%)。
烘焙及健康食品类利润增厚,量贩零食企业通过零食集合店模式以低价、便捷策略抢夺渠道资源,发展势头强劲。从上市公司数据来看,2024年前三季度行业整体营业收入较2023年增速提升、净利润增速相对稳定,其中肉制品及熟卤类企业净利润增速下降较为明显,烘焙及健康食品类企业则提速增长;毛利率水平相对稳定,变动区间不大。由于休闲食品存在冲动购买、所见即所得等特征,线下渠道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根据欧睿国际2023年数据,线下、线上渠道占比分别为82.6%和17.4%,其中零食集合店因具有低价、便捷、品类丰富等特征,近年市场规模快速增长,由2020年280亿元增长至2023年809亿元。万辰集团自2022年8月切入量贩零食业务抢占零食集合店市场,2024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在2023年基础上进一步大幅扩张、为休闲零食行业整体营收增速做出较大贡献,净利润亦回正。在当前微增市场中,预计2025年休闲食品行业整体将保持当前格局,其中量贩零食企业龙头优势巩固。
五、调味品
调味品行业竞争格局分散,随出清进行龙头定价权有望得到进一步巩固;主要原料价格下行叠加提振消费政策助推,龙头企业盈利水平或将提升
调味品行业市场格局分散,市场处于出清阶段。我国地区间饮食习惯差距较大,导致调味品地区风格较为浓烈,细分板块市场需求多样,行业集中度较低。2023年调味品市场中,头部百家企业将占据30%至40%的市场份额,但单个公司的市场份额仍在个位数。随行业优化,部分中小企业将在激烈的竞争中或将以并购、破产重组等方式得以出清,行业市场份额有望持续向龙头企业集中。
原材料价格回调,成本端压力减轻且有望保持减轻趋势。调味品的主要原材料包括大豆、小麦、玉米等农产品和包装材料等,直接材料约占总成本的80%。2024年以来大豆、小麦、玉米等原材料的价格呈下行态势,有助于调味品企业利润空间释放。同时,由于 “0添加”、“有机”等新的健康概念带来的价格提升,以及行业内市场份额进一步集中巩固龙头企业的定价权,多数调味品企业的盈利水平改善。
我国调味品下游渠道当前主要以餐饮渠道为主,2024年餐饮社零同比增速较弱,调味品B端餐饮渠道仍然承压。根据欧睿国际数据,调味品下游渠道中,餐饮、食品加工、家庭分别占比50%、20%、30%。在提振消费政策推动下预计2025年B端复苏将驱动调味品需求的扩容。C端健康化趋势持续推进,近年来调味品行业持续以“零添加”和减盐为重点进行产品升级。
六、预加工食品
速冻火锅料及预制菜肴市场仍处于市场规模扩张、市场份额争夺阶段,行业竞争加剧,企业利润空间或将被压缩;产品高端化及大单品研发系企业的主要策略,头部企业的研发能力更强、试错安全垫更厚,有望持续享有份额红利
餐饮企业降本增效的需求持续为速冻火锅料及预制菜肴市场提供扩容基础,市场保持较快增长,行业格局亟待整合。预加工食品以速冻食品(主要包括速冻米面及速冻火锅料)及预制菜肴[3]为核心构成,速冻米面市场由于起步较早,目前已处于成熟阶段、竞争较饱和,三全食品、思念、湾仔码头三大龙头占据市场超六成份额,下游以C端渠道销售为主,竞争格局稳定。速冻火锅料及预制菜肴的下游主要为B端,当前餐饮行业正处于阶段性低点,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餐饮市场延续收入增速放缓、同时利润未随收入同步提升的趋势,餐饮企业继续面临人力成本、租金成本和原材料成本高企且成本难以传导向下游消费者的问题,降本增效需求迫切性不减。根据中国饭店协会发布的《2024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使用预加工食品后人力成本及租金成本占比合计可下降8%。除成本因素外,餐饮市场结构变化也为预加工食品市场提供了增长动力,2023年外卖市场规模增至1.53万亿元、占餐饮市场总规模比例增至29.4%;团餐市场规模增至2.24万亿元、占比增至42.4%。在需求的助推下,速冻火锅料、预制菜肴市场继续快速扩容,预计2024年预制菜肴市场规模增速不低于20%,大量竞争者涌入导致行业格局仍处于分散阶段,安井食品作为速冻火锅料绝对龙头占比约为9%、行业CR5约为15%,预制菜肴平均企业规模在1,500万左右,行业亟待整合。
从上市公司数据来看,2024年前三季度相较于2023年,预加工食品企业普遍实现营业收入、净利润增速的下滑,盈利水平保持相对稳定,行业竞争加剧。为抢占B端市场,速冻火锅料及预制菜肴企业以大单品、高端产品为主要发力点,行业内预计出现分化。速冻火锅料行业正处于出清阶段,为抢占B端空间,企业普遍选择在高端产品发力,同时进行大单品研发,如安井食品布局中高端火锅料锁鲜装、千味央厨在核心大单品油条基础上不断进行更新迭代。预制菜肴市场目前仍处于行业发展早期,由于生产壁垒较低、产品同质化严重,企业目前以研发大单品提升知名度,并不断迭代产品跟踪市场为主要方向,头部企业研发能力及试错安全垫更高,有望抢占更多市场份额,但随行业竞争加剧,或将压缩企业利润空间。
[1] 食品饮料大众品包括食品加工、啤酒和其他酒类(非白酒)、饮料乳品、休闲食品和调味发酵品,本文主要聚焦于饮料乳品、啤酒、休闲食品、调味品、预加工食品。
[2]啤酒价格带:6元以下系低端、6-8元系普通端、8-10元系次高端、10元以上系高端。
[3]根据《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预制菜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不包括主食类食品。
作者 I 王钰 王鹏 许露 陈俊松 谭棋 李佳
部门 I 中证鹏元 工商企业评级部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