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眼镜是怎么从“红+蓝”
进化的如今的样子的呢?
3D电影的原理
众所周知
我们的双眼之间
只隔着一个鼻梁骨
但就是这微小的差距
让两个眼睛看到的内容
出现了细微的差距
两幅不同角度的画面
一起进入了大脑
经过脑子的一通操作
最终合成出立体的画面
而3D电影
就是利用了这个原理
两个镜头并排一起拍摄
然后再把画面叠加到一起
老爷们看3D电影时
如果拿下眼镜
就会看到“重影”的画面
“重影”画面怎么变立体
那新的问题就来了
重叠在一起的画面
本质上还是平面的
要怎么产生立体感呢?
其实很简单
让两个眼睛分别看到
其中一幅画面就行
经过大脑合成就会出现立体感
而3D眼镜就是来干这个事的
首先是红蓝眼镜
它是利用“颜色”来划分的
红镜片挡住蓝光、蓝镜片挡住红光
两个画面一合成
就会出现立体效果
这种方式
有个非常明显的缺点
挡住了一部分颜色
导致画面变得灰蒙蒙的
颜色失真
另外
因为双眼接收光谱不同
睫状肌疯狂调节
都要冒出火星子了
稍微看一会儿
就会头晕、头疼
线偏振眼镜
随着技术的进步
3D眼镜进化到线偏振形态
简单来说
就是镜片上有百叶窗
一个是竖着的、一个是横着的
这样两个眼睛
一个看水平偏振光波、一个是垂直偏振光波
这种眼镜的优点是
保住了画面的色彩
同时也避免头晕的情况
但它也不是完美的
观看过程中
头部不能有太大的晃动
如果头倾斜角度太大
就会导致画面不完整
圆偏振眼镜
在线偏振之后
又出现了圆偏振眼镜
它通过1/4波片
解决了“不能摇头晃脑”的问题
画面能一直保持稳定
但随之而来的
是透光率变差了
为了弥补亮度的缺失
就只能在屏幕那边“上科技”
比如高增益金属幕
观影效果确实好
但成本、票价也水涨船高
最后总结一下
红蓝3D眼镜出现的早
能看、但缺点非常明显
现在影院里常见的
是线偏振和圆偏振——
普通3D厅、数字IMAX厅
一般是线偏振
看的时候头部要“保持稳定”
激光IMAX厅、LUXE厅等等
用的一般是圆偏振
观影效果更好但价格也更贵
以上就是
和3D眼镜有关的发展历程
其实最近几年
已经出现了更先进的技术
能够实现
“屏幕追踪眼球、动态调整光路”
也许再过几年
我们就能体验到
不戴眼镜直接看的3D电影了~
今天就先说到这儿
前两天我还写了一篇
电影院不同名称的影厅
到底有啥区别、该怎么选的内容
还没看过的老爷
一定要去补补课哦~
博士一分钟,姿势涨不停
我是好奇博士
很高兴认识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